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艺栈申请   分享家:Addthis中文版 添加到收藏夹 | 每次上网自动访问该展厅 | 向外界推荐展厅 | 帮助中心
  书法艺术名家 张济海 金星 艺栈
  zjh88.sh1122.com   国际服务席号: 9389
最新博文:
书法与兵法——我一生难解的情缘      我心中的书法精神高度2      我心中的书法精神高度      薄薄宣纸上水墨的味道      张济海个人书法展即将在上海举办      张济海现场演绎中国书法     
我的动态    
书法与兵法——我一生难解的情缘
发布时间:2009-09-25

张济海:上图讲座之一

时间:2009811400

地点:上海图书馆多功能厅

(根据录音整理)

书法与兵法——我一生难解的情缘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朋友:

    上海是一个具有辉煌的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里人杰地灵,才贤辈出。上海图书馆在国内乃至全世界也负有盛名,很多名家在这里举办过讲座。今天有幸在这里与大家相识,我非常高兴。对大家的光临,我深表感谢!今天,我就“书法与兵法”这个命题,与各位做一个交流。

    我于197012月入伍,到今天将近40年。我今年55岁,也就是说我不足16岁的时候就入伍了。入伍的原因不是我走后门,也不是我家里有什么实力,就是因为有书画的特长,被带兵的首长看上了,决定就把我带到部队去,就这么去了。在部队这所大熔炉里,得到了党组织各级首长培养,不仅进艺术院校学习,还到军事指挥院校进行了深造。军校毕业后留在了院校,现在是解放军陆军指挥学院的一名军事教官,职称是教授,硕士生导师。我专业是作战指挥学,也就是我们讲的现代兵法;同时我的业余爱好是书法,这两个一直伴随我到现在。有的同志很好奇,说书法与兵法一文一武,这两个你怎么能结合在一起?

天地之道,一阴一阳;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从哲学角度看,书法与兵法同出一理。二者相辅相成,交相辉映。

首先讲一下什么是兵法,什么是书法

    所谓书法,我的理解就是:按照汉字的特点及其含义,以其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出的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实际上这里面有两层含义:书法必须写字,但是反过来,写字并不一定是书法。现在有些人把书法搞得不写字了,可以作为其他艺术来存在,但是就不是书法了。还有一种情况,字写得端端正正,但里面看不出任何气韵和情感,这仅仅是写字,也不是书法。因为写字不一定要表达情感,但书法必须要表达情感;写字是用文字语言来表达人的思想的一种记录方式;书法是用艺术语言来表达人们情感的一种创作方式。所以说书法和写字既联系,又有区别。有些国家的文字始创时期也从象形开始,但是后来走向拼音符号;中国汉字的造字方法从象形开始,直到六书,再到现在一直延续下来,是世界上唯一没有被隔断的文化,所以,书法也就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门特有的艺术,我们应当为之感到自豪。

    所谓兵法,就是用兵作战的方法和策略。总体上有两个类别:

    一是古代兵法。古代兵法以我国是最为丰富,我国的兵书浩如烟海,最主要的称之为武经七书,有七本是经典的兵书,这七本书是:西周时期的吕尚的《六韬》,春秋战国时期孙武的《孙子兵法》、还有司马穰苴的《司马法》、吴起的《吴子》、尉缭的《尉缭子》,这就是说春秋战国时期就占了四部;还有汉代黄石公的《三略》、还有唐代的《唐李问对》,这就是五经七书的七本书。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比如《孙膑兵法》、《三十六计》、《太白阴经》、《鬼谷子》等等,浩如烟海,是非常多的。这些兵书里面影响最深远的,恐怕大家都能说出来,就是《孙子兵法》。它很早就被译为十几种语言,已经在西方流传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美军对伊拉克作战当中,美军士兵人手一册《孙子兵法》,在美国西点军校,《孙子兵法》是必修的课程;在日本已经把它作为一种商业上的一种书来使用,可见它在世界的影响非常广泛。

    二是现代兵法。现代兵法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我国,还有一部分就是西方的现代兵法。我国主要是毛泽东的军事思想,这个我们一说大家都很清楚。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的基本原理,在长期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毛泽东军事思想在当今世界的影响非常大。现在西方,包括美军都在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另一部分就是西方现代军事兵法。主要有几个代表人物:一个是克劳塞维茨,他有一本书叫做《战争论》,这本书在西方军事思想,在军事学里面的影响非常深远;第二就是约米尼的《兵法概论》;第三就是马汉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还有一本就是杜黑的《制空权》。我是装甲兵出身,我们装甲兵里面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一个军事家,这个人物叫富勒。他有一本书叫《装甲战》。这些都是在西方军事思想里面有深远影响的几个人物及其著作。

其次,讲一下书法与兵法有哪些相通之处

书法是用来抒发人们情感的,兵法是用来指导作战的。书法与兵法,一文一武,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我概括成5个字:

    第一个字是

    第二个字是  

    第三个字是  

    第四个字是  

    第五个字是  

  下面,我就这五个字分别给大家阐释一下:

 

   第一,书法与兵法都善于谋。

   什么是谋?谋就是谋略,谋划。谋是兵法的核心,军事最主要就是谋。书法呢?谋也是决定书法质量的一个基本条件。

   先讲一下兵法的谋。尽管古代兵法和现代兵法,包括外国的兵法五花八门,但是所有的兵法共同一点,都是重视这个谋字。我们知道《孙子兵法》十三篇,第一篇就是叫做《计篇》。计,谋也。计谋计谋,计就是谋。《孙子兵法》在《计篇》当中,有很多关于谋的论述。他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乎无算。也就是说打胜仗主要在算,你算多你就胜多,你算少就胜少,何况不算呢?所以说兵家十分重视谋的作用,要做到胸有成竹,未战先胜。在《形篇》当中孙子又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而待敌之可胜。鲜明地提出来一种先胜思想。仗还没有打,胜负已经定了,定在什么地方,就定在谋略当中。我们知道汉代的张良,是一个谋略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就是指他。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更是谋得化身,早已家喻户晓,自不待言。关于谋这一点所有的古代兵书里面强调非常多,我就不多说了。我讲一下现代兵法对谋的运用。抗日战争时期,有些人一看日本军队很强大,中国这么弱,就认为中国必然亡国,产生了亡国论思想。针对当时抗日战争悲观论,毛泽东有一篇非常著名的军事文章叫《论持久战》。毛泽东对中日两国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历史的等很多方面进行了分析,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必胜,日本必败,但是是持久战。他还把中日两国交战的三个阶段都预测得清清楚楚。哪三个阶段呢?就是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这么三个阶段。后来的抗日战争实践证明了毛泽东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解放战争毛泽东对谋的运用更是炉火纯青。当时国民党800万大军,共产党力量与之相比相差是很悬殊的,他把我们对国民党的战争计算得更准确。三年解放战争,共产党打下了天下,完全实现了毛泽东预言,这在世界军事史上都是罕见的。所以说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世界广泛传播是由于它的伟大,毛泽东的谋略是杰出的。

    军事上的谋略与书法是怎么联系的呢?书法上的谋略主要指的是谋篇布局、意在笔先。我们在写书法之前,心里实际上就有了数,而不是拿起笔来慌慌张张地去写,这叫谋篇布局,意在笔先。汉代有一个大文学家叫蔡邕,是蔡文姬的父亲,这个人是一个大学问家,他不仅懂军事,懂艺术,还懂天文地理,还懂音律,是曹操的老师。他有一篇论书法的文章叫做《笔论》,他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他说什么呢?你要是书写之前,首先就松散你的怀抱,你要放松,要静思,这个时候其实就是一种构思,之后你才能拿起毛笔写,如果没有构思,脑子里什么都没有的时候拿来慌慌张张写,即是用再好的笔也写不出好的书法作品,就是这么一个意思。他还说,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我们知道晋代的王羲之,书圣,他在一篇文章叫《题卫夫人笔阵图》中说:夫欲书者,先于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通,意在笔先,然后作字。他说得非常清楚了,就是一定要在脑子里先构思好,先准备好,这就是谋在书法里面的运用。我们既然讲谋对书法有这么大的作用,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谋呢?

    清代有一个书法理论家叫杨宾,他写了一本书叫做《大瓢偶笔》,他说用意之绝必先凝神定律,万念皆空,然后下笔,吾时意在画中行。是说在这之前必须要凝神定虑,万念皆空,这样淳化心静,就是你的心要很静,然后你再写字,情意随顿挫  而贯入点画,就是说在创作时心意对运笔的作用,笔下流注的是你的意念。古代人写字都是研墨,研墨的过程就可以平心静气地构思欲写内容。现在我们都用墨汁了,很省事,一倒就写了,这个阶段就省了。但是恰恰这一省,现代人写的书法不如古人的那么耐看了。所以现在尽管不研墨了,我们在书写之前也要凝神静气,要想想下面要写什么,不要匆匆忙忙就写。过去古代人写字,不仅仅研墨,而且还要更衣,浴身,还要焚香,这个不是迷信吗?不是,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成功的一条准则。创作之前,用什么形式书写,是中堂还是条幅、对联?用什么节奏进行,具体当如何调配?选择什么内容,古人诗文还是自作诗文?一个人创作前对这些问题思考,就是“意”在起作用。有了创作意念,一些问题便由混沌不开而清晰明了,下笔则似神助。 

    第二,书法与兵法都注重势。

    古代的兵家和书家都非常重视势的作用。势在兵法里面有两层意思,一个就是力,另一个就是态势。我们形容一支部队如何,是用力来形容的,如:这支部队很有战斗力;我们形容书法好坏,就说这个字写得有没有劲,也是用力这么一个概念。这个力实际上就是讲的势。《孙子兵法》一共600013篇,讲到势的地方有15处,实际上《孙子兵法》主要是讲势的兵法专著。孙子说: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他对势的解释是,水一流急了能把石头漂起来,就是力。水是软的吗?能够把石头漂起来,什么道理?就是势的作用。一块石头放在平地上,看到它是不动的,很静,如果你放在高山上往下滚,那么这个力量谁都阻挡不了,这个也是势的作用。善用兵者,就是善用势,这种势,就是力量。为什么兵家打仗的时候叫做造势,势一旦形成,胜利也就是必然的了。如果势达不到就不可能取得胜利。书法也是如此。书法也特别强调势的作用,古代人论书法的专著当中,多数都是用势来形容的。比如讲汉代的崔瑗专门有一部书叫做《草书势》,论草书的势;晋代的王羲之,专门还有一篇文章论势的叫做《笔势论》;卫恒还有《四体书势》。上面我们曾提到了汉代书法家理论家蔡邕,他对势的论述更加精辟。蔡邕有一篇文章叫做《九势》,他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书法来于自然,自然一立,阴阳就产生了,阴阳既生,形势出矣。阴阳这么一生,力就有了。他下面还具体讲了结字和笔划书写中如何造势。比如我们写毛笔字的时候,讲究的是藏头,藏头就是欲右先左,欲上先下。本来横是由左往右写的,为什么由右向左起笔?这实际上就是储势,好像打拳,要使打出去的拳头有力,必须先收回来。不会打拳的人就不会收拳;不会写字的人就不会藏头,这么一拉就出来了。会写字的肯定是这样过来的,欲右先左。藏头护尾,力在其中,只有这样写出来才有力。当然这个力是四两拨千斤的巧力而不是重力,所以称为势。不会用势的力是傻力,常见有的人写字时为表现出有力,使劲往下按笔,恨不得把宣纸弄烂,将笔揉碎,看似有力,实际上这种力是肌肤当中的,称作肌肤之丽,不是真正的力。所以说书法的力就是势。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这个势来了以后是止不住的,势去是不可遏遏制的,势的力量是无限的,所以蔡邕把书法的运笔概括为九种势,哪九种呢?

    第一个就是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就是说你凡是落一个字的时候,底下一定要托住上面,上面一定要盖住下面,这就是结字的势。第二是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也就是刚才我讲的欲右先左,要向右行驶的时候要要先向左,然后向右一转,这就有了力。你不能使它露在外面,露在外面力就没有了。第三个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右先左,至回左亦尔。意思就是欲右先左,等落笔的时候又得回到左边来,这叫护尾。第四种势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这个藏头必须是中锋,不中锋你是藏不了头的。我不知道这里写字的人多不多,因为听这个课,可能有很多书法家或者书法爱好者。你们都知道,所谓中锋问题一直是千年来在书法界里面争论不休的问题。我们说,中锋用笔,是书法的根本大法。历代人都讲中锋,如果不会中锋用笔,写出来的笔画绝对不是立体的,是扁的,是没有味道的。有的说是笔笔中锋,其实笔笔中锋是不可能的,什么时候侧锋,什么时候中锋,什么时候偏锋,这个是有很多讲究的。但是无论怎么变中锋是核心,是根本大法。蔡邕讲的是中锋就是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他说令这个笔尖常在点画中行,始终在这个笔划中间行。他是这么解释的,这么解释后来有很多人也在引用,也有很多人在批判他,争论不一。根据我这些年研究的体会,我认为要理解中锋用笔,应当从了解毛笔的构造开始。毛笔为什么制作成圆的,而不是扁的?为什么合起来是尖的,散开后又是平的?现代的板刷是扁平的,为什么不能写书法?原因很简单,它不圆而没有笔尖。中国毛笔的特点是圆、尖、齐、健,也被称作笔之四德。它粘上墨以后是尖的,散开则是齐平的,整体上又是圆的,可以八面出锋,这就为书写不同粗细和各种形状的笔画奠定了条件。毛锥神通广大,什么样的形状都能写出来;蔡邕说:惟笔软而奇怪生焉。他说正是因为毛笔软,才产生了那么多的变化,扁平的板刷就没有办法写出如此变化无穷、丰富多彩的笔画来。因此要理解中锋,实际上很简单,不复杂,你了解了毛笔结构就不难理解,就是把毛笔顺着它的锋去写,并非是笔尖常在点画中行,因为写粗点的笔画时,笔就散开了,就看不到笔尖了。毛笔有很多毛来组成的,顺着这个毛去写,那就是中锋,你如果形成一定的角度去写,那就是侧锋,要是再横过来这么去写就是偏锋。中锋、侧锋和偏锋,都有它的用处。中锋写出来的笔画是具有立体感的,是圆柱形。侧锋写出来以后,因为它不顺着笔锋去写,或横着去写,必然出现很多飞白或横鳞,有很老辣的感觉,有些人画画的时候,很善于用这种偏锋去擦,这种角度就是一种偏锋。我觉得中锋和侧锋他们之间是不可分的,因为你要转折的时候,它必然要用一定的侧锋。比如写横折,你把这个横这样写过来以后,往下顿的过程当中,这个时候就是侧锋,把锋调到中间再往下来又形成了这种顺锋即中锋。就是这么一个过程,所以说研究书法的时候,不要光琢磨它的字上面的东西,要用心体会,体会了很简单,顺着毛去写就是中锋。当然顺着毛去写还有一个逆锋,要是上来就顺毛去写,写出来起笔的地方就没有力量,有一些需要尖起的时候就顺锋起,大部分还是要藏锋。护尾还有疾势,还有掠笔还有涩势,还有横鳞,横鳞其实就是一种偏锋,拿毛笔横着去一擦就像鱼鳞似地。蔡邕说,如果你把这九个势掌握了,那么你无师自通,你只要把这9个势掌握了,你写字的时候没有老师你也能写好。实际上这个老师就是蔡邕。大家不妨把蔡邕的《九势》读一读,对我们书法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三,书法和兵法都讲究应。

    应变的应。应就是指部分和部分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照应的关系。呼应、对应、照应、答应,都是这个意思。这个应字,在兵法里面是非常重要的。孙子说: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意思是说,善于用兵的将领要有一种像蛇一样的能力,那就是攻击他的头部,它的尾巴就会甩过来照应,攻击他的尾巴他的头就会过来救护,攻击他的中部,那么他的头和尾巴都会过来支援。所以,兵法里常以“首尾相应”比喻军队作战时各部分互相照应支援。如果作战时部队互相之间不能相互协同,非打败仗不可。电影《南征北战》中,李军长被困时央求张军长:快拉兄弟一把!但张军长按兵不动,结果均为败将。

    也是书法作品是否成功的标志。看一幅作品好坏,首先是从总体入手,看各要素之间是否协调。所以说,在书法里面,应是气血,是生命,是韵律,非常重要。呼应关系实际上就是相当于我们人生命当中的气脉。我们知道人的生命是有气脉来呈现出来的,如果这个气断了,人的生命就没了。虽然有肢体有五脏六腹,肯定是死的。书法也是一样,如果这个气脉没有了,这篇书法就不生动,就是死的。要使互不相干的点画有机地组合成一个有姿态、有灵魂的单字,靠的是点画之间的呼应;要使各自不同的单字组合成一幅气韵生动、有生命力的书法作品,靠的是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呼应。一个字的起笔为呼,承接的第二笔为应;第二笔同时又呼出第三笔……这样笔笔相承,笔意连贯,书法术语叫“贯气”。只有点画间的形势相互映带,血脉不断,才能使字的笔画贯通一气,生动活泼,神采奕奕。历史上有一个公主与担夫争道的书法典故,出自唐代李肇《国史补》,说的是唐代的张旭,看见公主与担夫在羊肠小道上争道,各不相让,但又闪避行进得法,从而领悟到书法上的相互间的呼应结关系,结构布白、偏旁组合、应进退参差有致,张弛迎让有情,从而开创一代狂草书风。行草书靠点画间的出锋及映带来连贯笔意,俗称连笔不出锋的笔画则靠笔画的姿态的呼应体现点画间的内在联系,也称笔断意连。主要有三的方面:一个就是点画与点画之间的应。比如我们写三个点,写完第一点不是停下来想半天再写第二点,这个就不叫应了,第二点和第一点虽然是断开的,但是他们之间有必然的血脉联系,第一点和第二点是用这种势联系起来的,第二点就是对第一点的应。第二就是字与字之间的应。写一个字的时候也是一样,第一个字是呼,第二个字就是应。第三就是行与行之间的应。写完第一行是呼,写第二行的时候也有一个应,他们之间如果没有这种血脉之间的关系,写出来的字就不生动,必然是四分五裂的。所以说这个应,在书法里面是非常重要的,他体现出作品的气血,是作品的生命所在。如果我们看一看王羲之的法帖,笔与笔之间的呼应,字与字之间的呼应,行与行之间的呼应非常明显,所以才是非常生动的、有生命力的书法作品。    

    第四,书法与兵法都强调变。

    什么是变呢?变,非常也,不是常见的才是变,常见的就不是变了。变,实际上就是形势转换,就是变化。变化是用兵的诀窍,用兵非常强调变。孙子说: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他是把变当做兵法的诀窍来使用的,如果用兵不讲究变,非失败不可。虽然那场战争取得了胜利,你再用那个方法打肯定失败。历史上这么多战争,没有一个战争是一样的。所以说变是作战取胜的诀窍。

    变也是书法的要诀。我们知道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里面一共324个字,相重的之字就有20多个,之字很简单,就三笔,这个字这么简单,王羲之却写出20多种不相同的姿态,这就是变在书法当中典型的应用。《孙子兵法》里面专门有一篇论变的叫做《九变篇》,虽然在《孙子兵法》的全书里面它的字数最少,但是内容是非常深邃的。我们知道在数字里面,最大的数就是九了。九在这里是一个形容词,实际上就是变化无穷的意思,所以叫《九变篇》。他在论述这个变的时候说: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之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我们中国的文化非常讲究阴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奇就是阴,正就是阳。无论如何变,就是奇正之变,万变不离其宗。你再变也跑不了奇和正。正就是一般的规律,奇就是特殊的规律。奇和正既是军事术语,也是书法术语。军事上什么是正?什么是奇呢?比如公开宣战,就是正,突然袭击,就是奇;正面攻击就是正,迂回攻击就是奇,等等。奇和正的关系实际上就是阴和阳的关系。兵法不讲奇正就不可能取胜;书法不讲奇正就不可能创造优秀的书法作品。我刚才提到了一个《李卫公问对》,唐太宗对于奇正有着出人意料的理解。他说以奇为正者,敌意其奇,则吾以正击之,以正为奇者,敌意其正,则吾以奇击之。他把这个奇正发挥得更为淋漓尽致。他说奇正还可以互变,你认为这个是奇的,可以把它变成正的;你认为是正的可以变成奇的。其实质也是阴阳两者的变化,说明了变化的无穷。我们学书法的人都知道,唐代有一个大书法家叫孙过庭,他有一本非常著名的论著叫作《书谱》,学书法的人必读的一本书。他在这本书当中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他讲的就是奇和正的关系。他意思是说初学写字的时候一定要写正它,既知道平正了,就要追险绝。这个险绝讲的就是奇,一种变化,你既然把字能够写正的基础上,一定要再追求把它写成险绝,要有变化;既知险绝,要复归平正。你看,又回来了。你写的有变化了,又要回归到平正上来。实际上就是讲的辩证法。现在往往有些人写字还没有写正就开始写歪了,这个不行,初学写一定要把它写正了。我们学书法讲三部曲,哪三部曲?门外——门内——门外,也就是由无法到有法,再到无法。由门外到门内,入门的时候要正,入门之后还要再出门,这个就是奇,形成了自己的东西。当然,没进去的和进去又出来的,虽然都是无法,但却是截然不同的层次。看到现在学书法的年轻人,还没有入门就追求个人的风格,实际上没有进去就张扬自己,他这种奇就是一种没有根据的奇,是站不住脚的,经不起历史的考验。   

    第五、书法和兵法最高境界都是和。

    和就是和谐。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和的民族,尽管战争一度在我们这个国家是占据主导的,但始终是为了和,和是中华民族的根。我们都知道奥运会期间张艺谋导演的开幕式上是把这个和字作为一个主题来演绎的,他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中央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孙子说: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他讲的这个全和破的关系,破实际上就是打,全就是保全。他说用兵之法以保全这个国家才是最高的,你破坏这个国家,那就是处于下风了。一支部队,你把它能够保存下来为上,你把这个部队打破了那是为下。依此类推,他就讲了全和破的关系。他还讲,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战争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我们这个民族虽然仗这么多,但是这些人都是富有哲理的,都是智者。他们把战视为不战,他们很多论述都是论述这方面的,我就不多讲了。

    书法的最高境界也是和。刚才我们讲的《书谱》,孙过庭的在论述这个和的时候有一段精采的论述。他是这么讲的: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意思是说如果有数画一块来写的时候,你一定要写成不同的形状,比如写一个三,三划,不能平写,不能写成一样,长短一样大小一样,角度一样用笔一样,这个字就没有办法看了,必须要有变化,就是这个意思。又说: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成终篇之准。意思是说:几个点并列的时候,他们之间都不相同,刚才我讲了三点,三点是三种样式,不能一样。一点点下去,这个一字的规矩就出来了。这一个字写出来,一篇的规矩就出来了,大势已经定了。他最后讲的一句话更精彩:违而不犯,和而不同。违就是变化,犯就是冲突。和即是和谐,不同就是不一样。意思是说:有变化但不能相互冲突;和谐但相互之间不能重样,这就是书法的最高境界。违的意思就是要变化,要参差错落具有创意,实际上就是统一中的对立;和就是整齐和谐,协调一致井然有序,实际上就是多样当中的统一。我们的古代人论述书法的时候强调的这个和,与西方现在美学家认识一致,比如西方有一个哲学家,他讲美的时候讲这么一句话:没有组织的变化,没有设计的变化,就是混乱就是丑陋。实际上也是讲变化当中的统一,统一当中又有变化,就是这么一个关系,中西这些对美的认识上是一致的。“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的精辟阐述,不仅成为书法艺术审美中最重要的辩证思想,也成为了包括书法在内的整个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法则。

    具体书法的写法上,简单说一说,因为今天不是讲具体的技法课,我只能是简单地点到为止。具体写一幅作品的时候,怎么做到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呢?我把它比作制造矛盾和解决矛盾一个过程。一定要制造矛盾,你不制造矛盾,这个书法写出来就不生动。怎么制造矛盾?比如讲写的第一笔是润的,第二笔就要有糙的枯的;第一笔粗了,你下面一笔要考虑用细的;第一个字结字结密了,下一步就要考虑用疏的变化;这个字写大了,你要考虑下一个要写小的;这个字我写的堂堂正正的,你下一个要注意它的侧的变化;你这个用笔快了,你下一步就要考虑用笔慢一点。这个就是制造矛盾,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呼呼啦啦一口气写完了,这样写出来的字,是不会成为艺术作品的。所以要善于制造矛盾,书法才有美感。在优秀书法作品里面,矛盾比比皆是,几乎都是矛盾。刚才我讲了字的大小、正侧、用墨的干湿浓淡、用笔的速度快慢,这不都是矛盾吗?这些矛盾,你一定要脑子非常清醒。必须要制造出来,你用一个惯性去写,这个书法就写不好了。但是制造矛盾还不能把字写好,最终还要解决矛盾。解决矛盾最高标准,就是刚才讲的和。一定要在整篇里面,看得很和谐,比如说这个直划和曲划是一对矛盾,什么时候写直划,什么时候写曲划,什么时候写粗什么时候写细,这里面它有学问了。这个技巧是很高的,你要把它变成既有变化,又很和谐,你非得有驾驭笔的功夫不行。对这个毛笔,掌握得非常熟练,并且脑子里面艺术的感觉非常好,解决矛盾制造矛盾的思想要打得很牢,这种情况下才有可能把书法写好。所以说变化统一就是和,是书法的最高境界。

   最后,讲一下应得到的启示

    解书法与兵法的关系,可以使我们得到很多启示。

    一是可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书法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在历史当中文人雅士和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你说哪一个文人不喜欢书法?哪一个大家庭的人不练练书法、或者不挂上几幅名家字画?书法是文化的一种象征。一个朋友送我一份明代的状元卷复制本。这个状元是山东的青州人,叫赵秉忠,考卷上有几千字,用小楷写的。文章内容是论述治国方略的八股文,两个小时之内能写出一个错字都没有的精辟文章,可见古人的书法修养之深!在古代,书法修养地位在大家庭里面不用说,就是一般的家庭,琴棋书画也是必修的。古代女士修养叫女红,女红指的是什么呢?就是琴棋书画。一个女子如果要得到人的尊重,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不懂琴棋书画是不可以的,在古代人修身养性就是靠这些。西方人对中国的书法也有认识。大家刚才看了一段录像片,今年万宝龙集团给马未都先生颁奖,请我去现场演绎了一段中国书法,当时万宝龙集团的老总走到我身边,他说张先生,我尽管看不懂你写的汉字内容,但是我确实感觉它非常美!就用一支毛笔,只有一种线条,单调的黑白两种颜色,他能感觉出美来。这里面体现的是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我看过一本书,我不记得叫什么名字了,记得好象是陈振濂先生写的,是很有名的西泠印社副社长,他的书法理论是很了得的,曾经刮过陈振濂旋风。他做了一个统计,他说在日本每13个人里面就有一个懂欣赏书法的,他说中国人里面1000个人都没有1个。这么大的比例,你想想,书法产生在我们中国,我们中国和日本的比例差别这么大,那是光荣的吗?肯定不是光荣的,无论如何不能是光荣的。什么原因呢?就是教育的问题。我小的时候描过红,那个时候是在文革以前。在座的有很多老同志,你们上学时肯定都是写毛笔字的,现在没了,甚至连钢笔也不会用了。这个东西丢失了。到商店买东西的时候,你注意观察一下小姐开发票执笔的姿势,比如这个是毛笔,几乎都是这么拿,费劲得很啊!看着都难受,力不达气不顺,怎么能够写好字啊!不懂啊,老师不教了,这是缺乏教育造成的。去年好象有很多的两会代表提出来要恢复中国的书法,从小学开始就要教育,我觉得是非常好的,早晚会实现。如果别的国家都把这个问题教育这么普及了,诞生在我们国家的书法却给弄丢了,那人家申请专利也是有道理的,你自己把它丢了还不让别人用了?

     二是可以增强国防意识。古人有一句话说得很好,知危者不危,忘危者必危。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什么时代呢?生活在一个歌舞升平的时代,我们赶上这个时代是非常好的,我感觉非常荣幸,尽管小的时候经历过3年自然灾害,我们说50年代出生的人最吃亏,长身体的时候赶上3年自然灾害,上学的时候赶上文化大革命。但是我们后来好了,赶上改革开放。现在我们国家在世界上也可以做到扬眉吐气了。我们赶上这个时代,应该为之骄傲。但是也有一点,不能忘记国防,不能忘记安危,我们学习兵法实际上也是一种国防教育。有人认为,现在是太平盛世,又不打仗,养了这么多军队干嘛。从表面上看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不打仗养这么多兵干嘛。军队消费很高的,一枚导弹多少钱?盖一栋楼!但是怎么安全?是因为打仗才有了安全吗?不是!正是因为有了军队的存在才不打仗的,这个道理我觉得不大难理解。 如果我们国家没有解放军的存在,那么,谁都会欺负我们的,我们现在改革开放歌舞升平,可能吗?所以这一点上,我觉得也不必我更多地去说,相信大家都明白。

    三是可以提高个人修养。我觉得书法艺术应该是作为我们中国人,至少是有文化的人一门必修的知识。我不是说大家都成为书法家,因为这个也不可能。人人成为书法家是不可能的,但是人人能够欣赏书法、懂得书法、了解书法的文化,通过了解书法修身养性,我说这个应该是可以的。应当把书法作为一门传统文化进行普及教育。为什么日本懂书法的人多?因为日本就把书法作为他们国民必修的一门修养来教育的,他不仅把它当作一门艺术,而是作为修养的教育的必修的课程。大家知道张裕钊,是清代一个很有名的书法家,他创了一种风格很特殊的魏碑书体。在河北那里写张裕

评论(0) | 阅读(435) | 我的更多文章

 发表评论
您来做第一个为该作品点评的人吧~

| 共0条留言 | 页次: 1/0 | 10条留言/页 | 第一页 前一页 后一页 最后页 转到:
  发表点评                                            目前有0人对该作品发表了点评
  请输入评论标题
看不清楚?点击换一个试试
* 必须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您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与书画服务中心无关。
* 我站评论管理人员或者艺术家本人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评论中的任意内容。
* 您在本中心网站点评系统发表的评论,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我的二维码           

我的传媒中心 更多

 


我的互联网信息 更多
Baidu
Google

我的30国介绍



我的服务团队       服务流程 演示

直售服务电话: 点击查看
第一经纪人: 点击查看
全国画廊网点: 点击查看
全国经纪人网点: 点击查看


我的保真鉴定库       演示 更多



我的作品点击TOP10

龙 ()
对联:开张天岸马 奇逸人中龙 ()
小楷 ()


我的最新动态

书法与兵法——我一生难解的情缘
我心中的书法精神高度2
我心中的书法精神高度
薄薄宣纸上水墨的味道
张济海个人书法展即将在上海举办
张济海现场演绎中国书法
张济海书法北京瀚海再次拍卖成功
张济海书法与三国历史文物对话
张济海书法与三国历史文物对话
中国名茶—大红袍


访客最新留言

河彰
2013-08-21 20:29:11
北京大学江博士
2010-08-31 04:46:15
《梦想引领一生》北京大学图书馆看到 张济海教授的《厚德载物》在长城居庸关看到。梦想引领一生,中国阿信式的奇女子
MS“梦诗”品牌工作室 金子
2010-08-15 07:47:59
非常感谢张济海教授题写书名,本书是来自福建西伯利亚的金子30年来践行梦想,用三年时间用心写作而成,目前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香港中央图书馆已收藏。美国华人第一报世界日报的资深记者李大明先生2009。5.20专文报道【网络写手金子 出书圆梦 】叙述奋斗历程 金子现正带着梦想引领一生访美
当代诗人
2009-05-13 13:03:04
这是张老师为 中国新古典派书法家胡晔明先生 题写的斋号啊,请看这里 http://blog.sina.com.cn/huyeming,
广州市颐美雅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2009-04-06 15:03:25
看了张济海先生的书法,我找不出再成功的话要说,只想说一句话,张济海先7795生的书法是传承了几千年的中?胧榉ǖ拇?!!这才是收藏家要找的有价值的作品,[广州市颐美雅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广州市颐美雅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我要留言 全部留言

书法艺术名家张济海官方网站 | 电话:点击查看 | 帮助中心
15966647833 4006406286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鲁ICP B2-20041068号 信息产业部:鲁ICP备 09036950号
打开
关闭